苏州是江南园林的核心地区,拙政园的规模最大,名望最高
苏州为明清江南园林文化的最核心地区,也是江南私家园林最为萃集之地。现存园林之中,以位于苏州城东北娄门内的拙政园的规模为最大、名望为最高,而遭遇也最复杂。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明正德五年(),曾任御史的王献臣官场失意,告退还乡。因大弘寺废地营造别业,用晋人潘岳《闲居赋》句意,题名“拙政园”。建园之始,水木明瑟,建筑疏稀,景色旷远,取胜自然,文徵明曾为之作记、绘图、赋诗。王献臣死后,其不孝子一夜豪赌将此园输与徐家,此后直至清初,一直为徐氏所有,其间曾对园景有过改动,王世贞批评其“以己意增损,而失其真”,不过袁宏道仍赞其“古”,水木特色仍然保持。
明末清初,钱谦益曾构曲房于此,安置金陵名妓柳如是。入清后,园归大学上海宁陈之遴,其继室徐灿为当时著名女词人,著有《拙政园诗馀》,吴伟业也曾作长诗《咏拙政园山茶花》。未几被没为官产,成一处府署花园后又发还。康熙初年,吴三桂婿王永宁据有此园,大肆建造,叠造假山,使园貌大变,大致奠定今日山池格局。吴三桂叛乱后,园又入官,曾改属道台衙门,康熙南巡时曾来游此园。衙门他迁后,园渐荒芜。当时名画家王石谷、恽南田曾作园图,画不存而题字尚在,从中可知与今日园貌有若干相近之处。后此园又成私园,并析为东、西二部,从此园景分离。
乾隆十二年(),园东部为太守蒋棨所得,重加修复,称“复园”,当时文坛名人如袁枚、赵翼、钱大昕等均曾游赏觞咏,盛极时。嘉庆时售海宁查氏,道光时又归平湖吴氏。画家戴熙于道光十六年()绘《拙政园图》,已与今日园貌有所接近。西部于乾隆时被太史叶士宽购得,称“书园”,中有八景。咸丰十年(),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进苏州,以此为忠王府一部分,将东西二园合并,园中大兴土木,将苏州各地大宅厅堂拆来。此时园景,可见于汪鋆所绘《抽政园图》。太平天国以后,东部“复园”部分为巡抚衙门花园,后迁出。西园仍属叶氏。
同治十一年(),东部归八旗奉直会馆,在巡抚张之万带领下又一次对园林进行大规模修整,并恢复“拙政园”之名。江阴画家吴儁曾绘《拙政园图》十二幅,园况和现在已大体相同,建筑较前更为增加。西部于光绪五年()归张履谦所有,改建并易名为“补园”,园貌基本留存至今。20世纪50年代初,分裂已久的两部再次合并;年又并入东临“归田园居”旧址,整修再造,而成今日格局,共约六十余亩,总称拙政园。
需要指出的是,长期以来归田园居被认为是明代拙政园所析出的一部分,但这种认识并无可靠依据,它应是一开始就独立于拙政园之外的。由明末刑部侍郎王心一以废地新建的归田园居,当时亦是一座名园,后由王氏子孙世守,三百多年未属他姓,在江南园林中颇为难得。但作为拙政园东园部分后,得到大规模改造,已远非原貌。这里仅就作为拙政园旧日本体的中、西二部进行赏析。现在拙政园的中部景区,是全园精华所在,依稀保留了此园早期的些格局特点。此区面积十八亩半,以水池为中心,主要建筑物大多临水而筑,具有江南水乡特色。
此区主堂为“远香堂”,仍是当年明代拙政同主堂“若墅堂”的位置。堂为四面厅,可周视园景,而以北向为主景。堂北有平台临池,隔水山景,为传统造园中常用的“堂一台一池一山”主景序列格局。池水辽阔,而以东西为长向,山景呈横向舒展开来。作为堂前主景之山,分东、西二座,有主次之分,而以西山为主;其间有溪润相隔,涧上架小石梁,溪水屈曲与后池相通,从而又使山景呈现出深远层次。二山均以土为主,辅以叠石,其上茂林蓊郁,野趣盎然。其上各有一亭,西侧“雪香云蔚亭”为歇山顶,东侧“待霜亭”为六角攒尖,形态各异,相互映衬。
山林主景两侧,池东水畔有四面圆洞的“梧竹幽居”方亭近院墙之廊,西侧为“荷风四面亭”立于池中岛上,其后柳荫廊阁,层次深远。主堂之南,又有小型山池营造,这一景致是与旧日园林入口序列相关联的。在年新辟东部入口之前,原有入门途径是先进住宅间夹弄的前街巷门,经曲折长巷而抵腰门。入得门内,迎面黄石山为障景,或循廊绕山,或越洞穿山,便豁然开朗,是传统园林常用的空间奥旷对比手法。山后小池,渡折桥便达主堂之前,回望叠山嶙峋奇峭,与北部主山的平岗小坂形成对比,小巧前池与辽阔后池也成对比。
堂前又有花坛古井,老树挺秀,是另一种清新素雅的境界。远香堂东,对小山,坡上“绣绮亭”,朝向西北主池面;小山之麓与远香堂南石山的东北延伸脉相呼应。其东南有起伏云墙隔出院落,从二山之间入院墙月门,内为“枇杷园”,有“嘉实亭”与“玲珑馆”,果林为庭景主题布置简洁,庭前可自“晚翠”洞门回望隔池雪香云蔚亭对景。再东以内,由廊庑包绕南北两座小院,分别为“听雨轩”和“海棠春坞”大一小,分别以小池与花石为庭景主题,空间组合富于变化。
可以看到,从主堂景区往东南纵深,以山、墙、馆、廊逐渐围合出越发内向幽静的空间层次,是园中极富空间情趣的园中小园所在。远香堂之西则是与东侧院景相对比的水景主题。堂侧“倚玉轩”及其西对的“香洲”石舫之间,有水面从主池向南呈带状延伸,池上有“小飞虹”廊桥横渡,其南侧“小沧浪”,水阁亦跨水上,将水面再度划分,二者之间,西侧“得真亭”、东南“松风亭”及东侧曲廊一道,构成一个幽曲闲静的水院,这是江南园林中极富特色的一组水景。从“小沧浪”北望,“小飞虹”及其倒影之后,又可见水上的香洲、荷风四面亭、见山楼以及其旁花木,渐次退后,层次深远,顿觉园韵无穷。
除以上主要景区之外,中部景区之旁侧位置还有其他一些园景构思与营造。西南隅有“玉兰堂”紧靠住宅,小院封闭,花石庭景,自成一体。东北隅有“绿漪亭”可从侧后方观主池山景。西北侧有“见山楼”,可登楼远望、俯瞰全园,以“柳阴路曲”廊与水池中央荷风四面亭相联系。而长向主池的东西两侧,无论自东墙半亭还是西部“别有洞天”门洞,各可得深远水景层次,此种畅远之景,为其他江南园林所难得。看完文章后,大家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。